9CaKrnJv4UI corp.huanqiu.comarticle陈云党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e3pn2o2tg/e3pn2o3h1□肖小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摘 要]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党风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做出过重要的论述。他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的重要性,因为马列主义决定了广大党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告诫党,如果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党就是“光杆子”,一定失败。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一件武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可以避免小错酿成大错。他主张坚持民主集中制,我党既是“最有纪律的”,也是“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这些论述值得今天的领导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关键词]陈云;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当代启示党风建设问题历来为我党所重视。那么,什么是党风呢?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陈云同志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对党风问题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论述,成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陈云同志的业绩和著作,他的思想、品德和风格,属于我们伟大的党,属于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了“陈云党风学说”的命题。[2] 在新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崭新阶段之时,重温陈云同志对党风问题的论述,可以更好地帮助广大党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加深入地理解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一、陈云同志党风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陈云同志对党风问题的思考主要反映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关乎的是学风。陈云同志历来重视学习,他明确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3]P187 身体力行,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想尽一切办法找时间学习,所以毛主席曾经说:“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4]P180 陈云同志重视学习,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列主义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他说:“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3]P189“不到工作中取得实际经验,单靠听讲看书,甚至饱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想在政治上真正开展是不可能的。”[3]P251 在他看来:“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3]P252 但是陈云同志从来没有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党风问题上,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深入学习理论。理论学习的好坏,对实际工作的成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陈云同志会说:“书还没有读懂,就不要急于去‘联系实际’,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不如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读懂就是消化。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会自然地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3]P189(二)密切联系群众党风问题跟领导干部个体的关系最为紧密,他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最能体现党风,也是人民群众判断党风好坏的重要依据。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和平建设时期,对任何一位党员来说,能够成为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这就说明个体是有一定成绩和贡献的,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个体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最容易出问题。所以陈云同志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这篇文章中说:“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却蕴藏着党及其所有合格的成员都必须要有的正确的思想态度。天大地大,官大权大,都没有人民的力量大。从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政治理念,到近现代以来无数次革命实践,都已证明了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位有着政治大智慧和战略大眼光的革命家,陈云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关乎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上,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他说:“没有群众, 一定失败, 死无葬身之地。”[5]P315表面看起来,这是陈云同志针对建立东北根据地这一具体的事情而说的,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党一旦脱离群众,莫要说东北根据地,就是一寸土地也守不住,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5]P171在一篇从宏观层面论述党的建设的文章中,陈云同志说:“至于说到巩固党,那么,历来的经验证明, 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党部,都是最不巩固的党部。所以,只有党与群众密切的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5]P165这一点能否实现,取决于党、党的各级组织、党的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陈云同志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5]P380 这里的“当差”,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同义的。作为一位长期主抓经济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在一篇讲话中说:“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6]P33对于一些整天忙着“做大事”的领导干部来说,陈云同志的这话,非常值得深入思考。领导干部确实处在一定的“高度”,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忽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所谓“小事”。然而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少有悖于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党风的做法。对此,陈云同志也没有回避,甚至认为这对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他说:“不少人迷恋城市生活,缺乏下乡的决心,缺乏群众观点,干部中享乐腐化厌战的情绪在增长着,这是党内最危险的现象。”[5]P311这样的情况,在革命即将成功和党获得执政地位之后,最容易发生,因此,他对如何保持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一丢、一脱、一换、一去”的要求。陈云同志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深知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行。只有和人民结合起来,只有虚心学习人民的智慧,党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应有的成绩。(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的党,“最有纪律”也“最讲民主、最讲自由”,这就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可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出过不少论述。早在1939年,他就针对“党内斗争”的问题,说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反对干部里面怕斗争的倾向。我们不主张乱斗,而是主张在原则问题上进行必要的斗争。……党内不允许无原则的和平,更不允许相互包庇。有了错误不进行必要的斗争是不对的。”那么,如何开展这种有益的“斗争”呢?陈云同志说得非常明确:“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常常说,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这是非常重要的。”[3]P182他认为,党不能对人民群众求全责备,让他们不顾任何风险,对党提出批评和建议。相反,党应该面向内做足功夫,亦即在党内,不管在哪个层级,都养成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发现自身错误与不足的良好风气。“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的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好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每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3]P143陈云同志之所以如此看重“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它对党的生存发展与事业的成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陈云同志眼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呢?他一贯强调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依靠最广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以及党员同志,“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的意见。”[6]P187-188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手段上,陈云同志认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从领导做起,检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误。先检查自己,批评自己,不能只说下面不好。如果工作出了毛病,作为领导者,自己应首先承担责任,不能上推下卸,诿过于人。一般说来,看别人的毛病比较容易,看自己的毛病比较难。领导者本来有责任,但不批评自己,光批评别人,这种批评便没有效力,别人是不会接受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从维护党的利益出发,要坚持原则,要实事求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采取客观的态度。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3]P183应该说,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做的不算好,让党和国家都蒙受了损失。陈云同志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在政治运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纵观陈云同志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的大半个世纪,无论战争年代,抑或建设时期,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他都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党的生命力的体现,是党克服失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他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党而言,不怕别人说,就怕别人不说,一言堂带来的安静一致是假象,蒙蔽了领袖也蒙蔽了党,人民要为此吃苦头。他在1980年说过的话,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原来是吃过苦的,搞一言堂。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6]P275(四)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呢?陈云同志说:“民主集中制,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有不同意见, 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可以少犯错误。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这是讲民主方面。但是,又必须要有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事无成。没有民主不好,没有集中也办不了事。”[6]P270他在这里说明: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广大党员和各级组织就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最后的决定变得更加坚实可靠;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时间、精力和资源都在相互扯皮中浪费掉了,做事变的缺乏效率。在革命斗争时期,处在复杂多变的险恶环境,党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让党集思广益,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采用最合适的做法;“集中”让党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种宝贵的资源,使其最富有成效地服务于革命。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民主集中制更不能丢,否则党就难以应对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1985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其中说道:“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章规定的原则。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照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6]P353一方面,陈云同志强调了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上了党章的,也就是说在全新的改革开放时代,这一条必须被全体党员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透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大半个世纪,陈云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是说易行难,因而勉励新一代领导干部一定要按原则把民主集中制搞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到了1987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同志再次叮嘱道:“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 要有民主生活制度。……民主集中制要坚持。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6]P359如果不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的政治生活一定会出现严重问题。1982年,在对胡乔木同志起草的一份文件的意见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关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6]P274事实证明,随着民主集中制的重建,党和国家的事业也随之兴旺发达。正如陈云同志1982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才会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了不同意见,要在党内说,在你的那个党支部,或者在你的机关,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严肃地提出来。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6]P275与此同时,民主集中制跟党的纪律密不可分。党没有严格的纪律,民主集中制就会有偏差,会向着对立面发展。所以,陈云同志做出了“四个服从”这一著名的论断。他说:“在我们党内,个别党员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是一个也不能少的。这是我们党的铁的纪律,也是健全党内生活、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3]P348陈云指出的这四对关系——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下级与上级、全党与中央——涉及党的政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其如何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民主集中制实施的好坏。有了陈云同志的“四个服从”,民主集中制就不会出现为民主而民主的情况,党内民主就不会成为争斗的借口和工具。“四个服从”表面看起来是加强了党的纪律建设,“压缩”了个人的空间,实际上正相反,它确保了党的各项事业都在平稳有序中进行,从而让个人有更大的作为。对此,陈云同志非常形象地说道:“真正的游泳家在水里是自由的,真正的革命家,在有纪律的革命运动里,也是自由的。”[3]P276二、陈云同志党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立足当下,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一个快速、全方位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取得过了不起的成就,也面对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何让中国发展进入一个更好更快的新阶段?这对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担负着管理社会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历史重任,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论及素质,他们除了要有从事社会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而陈云同志有关党风问题的论述,无疑会帮助今天的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这里,作者不揣浅陋,把学习陈云同志的有关论述粗略总结为四点:(一)读读马列书。如前所述,陈云同志重视理论学习,尤其重视在改革开放新的社会条件下,学习马列主义的作用和意义。这一点,非常值得现今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和基层的干部——认真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人觉得马列主义经典、毛泽东思想等等显得有些“过时”,不想学、不爱学,即便学了,也只是走走过场,学了就忘。可是,这便忽略了经典理论对世界观、人生观塑造的巨大作用。只有认真学习理论著作,结合实际,用心去体味,个体的心灵才会得到改造,最终获得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陈云深知这一点,因而教导我们要认真对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提高认识水平,思想上铸就抗拒腐化的钢铁长城。目前党中央也很注重加强马列经典的学习工作。2011年初,习近平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调研时讲道:“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提高理论鉴别力。”[8]既然老一辈革命家还有目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主张加强马列主义的学习,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什么理由不去踏实认真地读读马列书呢?(二)做个群众官。在陈云同志对密切联系群众这一问题的众多论述中,贯穿着一条红线:为人民“当差”。党是人民的党,国是人民的国。离开了人民,我们什么都没有。陈云是革命的重要领袖,知道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是人民的勇敢牺牲,成就了新中国;他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深知在一穷二白的中国,是人民的忘我付出,造就了今日国家之强大。所以,在他看来,党、党员、党的各级干部,无论位置有多高,无论权力有多大,无论有过怎样的成绩和贡献,都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条最高准则,都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兵。忘记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党的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就根本不配是党的干部。今天的中青年干部成长在和平年代,大部分人从学校走向办公室。在他们当中,真正了解基层,对广大劳动群众有真挚感情的人,为数不多。这跟在革命年代,与人民并肩作战而成长起来的干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加强他们对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性的学习,是有其迫切性的。像陈云同志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对密切联系群众既有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自身也是实践密切联系群众的楷模,所以我们现在学习陈云同志,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三)随身带镜子。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党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像一个人随身带着一面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之所在,快速有效地加以解决。陈云同志在他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岁月里,随时都带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镜子,强调它对党和国家重要性。对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他们更应如此。到今天,我们党已经执政六十多年了,经历了许多曲折,克服了许多困难,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强大。但是,这不意味着党自身的建设已经达至完美;毋宁说,随着中国社会发生诸多深刻的变化,党自身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空前地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来自客观的观察者的理性、富有建设性的批评,会很好地推动党改进各方面的工作;而来自党内的自我批评,亦即对问题和错误的自我觉察、自我剖析及自我改正,其意义更是非凡。所以,让新一代的干部学习、了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是在思想上和现实中,像陈云同志那样始终带着一面镜子,必然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及时发现错误,避免小错酿成大错。(四)当权要民主。陈云同志说过:“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3]P197-198这是他对民主集中制问题认识的精髓。民主与集中,对党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可偏颇其一。革命年代,我们需要严格的纪律和集中,保证党的团结与稳定,需要充分的民主自由,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以赢得革命、夺取政权。和平年代,它们仍旧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成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加强纪律建设,批评教育思想上松懈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效抑制不良风气的蔓延,严厉惩治腐败堕落分子,尽一切可能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其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依然需要集中,避免因为权力的分散而带来的资源配置上的浪费,确保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后,民主是新时代的根本。随着教育的发展、知识的普及还有信息传播广度与深度的空前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如何使用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意愿愈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当权要民主”成了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要求。陈云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有很大的帮助。各地、各区域和各个行业的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是党赋予的,不属于个人。他们还应该知道:权力的行使有着严格的规定,行使者必须接受严格纪律的有效约束。最重要的,他们必须认识到: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排他性的,人民有权力共享这种权力;共享不是去平分权力,而是要干部真心接受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监督,同时党要确保人民可以充分地行使监督。[参考文献][1] 江泽民.在《陈云文选》(1—3卷)、《陈云》画册出版发行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1995-06-14.[2] 黄步琪.论陈云党风学说[J].浙江社会科学,1995(4).[3]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 陈云.陈云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陈云.陈云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柳建斌.陈云关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贡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8] 周文彰.读一点马列经典[N].学习时报,2011-01-09.1334821200000责编:佚名《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133482120000011[]{"email":"anonymous@huanqiu.com","name":"佚名"}
□肖小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摘 要]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党风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做出过重要的论述。他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的重要性,因为马列主义决定了广大党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告诫党,如果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党就是“光杆子”,一定失败。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一件武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可以避免小错酿成大错。他主张坚持民主集中制,我党既是“最有纪律的”,也是“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这些论述值得今天的领导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关键词]陈云;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民主集中制;当代启示党风建设问题历来为我党所重视。那么,什么是党风呢?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陈云同志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对党风问题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论述,成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陈云同志的业绩和著作,他的思想、品德和风格,属于我们伟大的党,属于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了“陈云党风学说”的命题。[2] 在新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崭新阶段之时,重温陈云同志对党风问题的论述,可以更好地帮助广大党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加深入地理解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一、陈云同志党风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陈云同志对党风问题的思考主要反映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关乎的是学风。陈云同志历来重视学习,他明确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3]P187 身体力行,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想尽一切办法找时间学习,所以毛主席曾经说:“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4]P180 陈云同志重视学习,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列主义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他说:“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3]P189“不到工作中取得实际经验,单靠听讲看书,甚至饱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想在政治上真正开展是不可能的。”[3]P251 在他看来:“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3]P252 但是陈云同志从来没有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党风问题上,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深入学习理论。理论学习的好坏,对实际工作的成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陈云同志会说:“书还没有读懂,就不要急于去‘联系实际’,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不如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读懂就是消化。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会自然地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3]P189(二)密切联系群众党风问题跟领导干部个体的关系最为紧密,他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最能体现党风,也是人民群众判断党风好坏的重要依据。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和平建设时期,对任何一位党员来说,能够成为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这就说明个体是有一定成绩和贡献的,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个体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最容易出问题。所以陈云同志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这篇文章中说:“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却蕴藏着党及其所有合格的成员都必须要有的正确的思想态度。天大地大,官大权大,都没有人民的力量大。从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政治理念,到近现代以来无数次革命实践,都已证明了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位有着政治大智慧和战略大眼光的革命家,陈云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关乎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上,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他说:“没有群众, 一定失败, 死无葬身之地。”[5]P315表面看起来,这是陈云同志针对建立东北根据地这一具体的事情而说的,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党一旦脱离群众,莫要说东北根据地,就是一寸土地也守不住,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5]P171在一篇从宏观层面论述党的建设的文章中,陈云同志说:“至于说到巩固党,那么,历来的经验证明, 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党部,都是最不巩固的党部。所以,只有党与群众密切的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5]P165这一点能否实现,取决于党、党的各级组织、党的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陈云同志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5]P380 这里的“当差”,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同义的。作为一位长期主抓经济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在一篇讲话中说:“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6]P33对于一些整天忙着“做大事”的领导干部来说,陈云同志的这话,非常值得深入思考。领导干部确实处在一定的“高度”,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忽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所谓“小事”。然而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少有悖于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党风的做法。对此,陈云同志也没有回避,甚至认为这对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他说:“不少人迷恋城市生活,缺乏下乡的决心,缺乏群众观点,干部中享乐腐化厌战的情绪在增长着,这是党内最危险的现象。”[5]P311这样的情况,在革命即将成功和党获得执政地位之后,最容易发生,因此,他对如何保持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一丢、一脱、一换、一去”的要求。陈云同志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深知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行。只有和人民结合起来,只有虚心学习人民的智慧,党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应有的成绩。(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的党,“最有纪律”也“最讲民主、最讲自由”,这就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可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出过不少论述。早在1939年,他就针对“党内斗争”的问题,说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反对干部里面怕斗争的倾向。我们不主张乱斗,而是主张在原则问题上进行必要的斗争。……党内不允许无原则的和平,更不允许相互包庇。有了错误不进行必要的斗争是不对的。”那么,如何开展这种有益的“斗争”呢?陈云同志说得非常明确:“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常常说,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这是非常重要的。”[3]P182他认为,党不能对人民群众求全责备,让他们不顾任何风险,对党提出批评和建议。相反,党应该面向内做足功夫,亦即在党内,不管在哪个层级,都养成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发现自身错误与不足的良好风气。“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的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好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每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3]P143陈云同志之所以如此看重“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它对党的生存发展与事业的成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陈云同志眼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呢?他一贯强调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依靠最广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以及党员同志,“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的意见。”[6]P187-188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手段上,陈云同志认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从领导做起,检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误。先检查自己,批评自己,不能只说下面不好。如果工作出了毛病,作为领导者,自己应首先承担责任,不能上推下卸,诿过于人。一般说来,看别人的毛病比较容易,看自己的毛病比较难。领导者本来有责任,但不批评自己,光批评别人,这种批评便没有效力,别人是不会接受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从维护党的利益出发,要坚持原则,要实事求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采取客观的态度。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3]P183应该说,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做的不算好,让党和国家都蒙受了损失。陈云同志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在政治运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纵观陈云同志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的大半个世纪,无论战争年代,抑或建设时期,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他都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党的生命力的体现,是党克服失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他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党而言,不怕别人说,就怕别人不说,一言堂带来的安静一致是假象,蒙蔽了领袖也蒙蔽了党,人民要为此吃苦头。他在1980年说过的话,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原来是吃过苦的,搞一言堂。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6]P275(四)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呢?陈云同志说:“民主集中制,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有不同意见, 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可以少犯错误。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这是讲民主方面。但是,又必须要有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事无成。没有民主不好,没有集中也办不了事。”[6]P270他在这里说明: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广大党员和各级组织就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最后的决定变得更加坚实可靠;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时间、精力和资源都在相互扯皮中浪费掉了,做事变的缺乏效率。在革命斗争时期,处在复杂多变的险恶环境,党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让党集思广益,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采用最合适的做法;“集中”让党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种宝贵的资源,使其最富有成效地服务于革命。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民主集中制更不能丢,否则党就难以应对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1985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其中说道:“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章规定的原则。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照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6]P353一方面,陈云同志强调了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上了党章的,也就是说在全新的改革开放时代,这一条必须被全体党员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透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大半个世纪,陈云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是说易行难,因而勉励新一代领导干部一定要按原则把民主集中制搞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到了1987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同志再次叮嘱道:“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 要有民主生活制度。……民主集中制要坚持。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6]P359如果不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的政治生活一定会出现严重问题。1982年,在对胡乔木同志起草的一份文件的意见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关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6]P274事实证明,随着民主集中制的重建,党和国家的事业也随之兴旺发达。正如陈云同志1982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内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气氛,才会有同志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了不同意见,要在党内说,在你的那个党支部,或者在你的机关,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严肃地提出来。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6]P275与此同时,民主集中制跟党的纪律密不可分。党没有严格的纪律,民主集中制就会有偏差,会向着对立面发展。所以,陈云同志做出了“四个服从”这一著名的论断。他说:“在我们党内,个别党员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是一个也不能少的。这是我们党的铁的纪律,也是健全党内生活、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3]P348陈云指出的这四对关系——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下级与上级、全党与中央——涉及党的政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其如何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民主集中制实施的好坏。有了陈云同志的“四个服从”,民主集中制就不会出现为民主而民主的情况,党内民主就不会成为争斗的借口和工具。“四个服从”表面看起来是加强了党的纪律建设,“压缩”了个人的空间,实际上正相反,它确保了党的各项事业都在平稳有序中进行,从而让个人有更大的作为。对此,陈云同志非常形象地说道:“真正的游泳家在水里是自由的,真正的革命家,在有纪律的革命运动里,也是自由的。”[3]P276二、陈云同志党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立足当下,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一个快速、全方位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取得过了不起的成就,也面对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何让中国发展进入一个更好更快的新阶段?这对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担负着管理社会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历史重任,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论及素质,他们除了要有从事社会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而陈云同志有关党风问题的论述,无疑会帮助今天的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这里,作者不揣浅陋,把学习陈云同志的有关论述粗略总结为四点:(一)读读马列书。如前所述,陈云同志重视理论学习,尤其重视在改革开放新的社会条件下,学习马列主义的作用和意义。这一点,非常值得现今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和基层的干部——认真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人觉得马列主义经典、毛泽东思想等等显得有些“过时”,不想学、不爱学,即便学了,也只是走走过场,学了就忘。可是,这便忽略了经典理论对世界观、人生观塑造的巨大作用。只有认真学习理论著作,结合实际,用心去体味,个体的心灵才会得到改造,最终获得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陈云深知这一点,因而教导我们要认真对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提高认识水平,思想上铸就抗拒腐化的钢铁长城。目前党中央也很注重加强马列经典的学习工作。2011年初,习近平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调研时讲道:“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提高理论鉴别力。”[8]既然老一辈革命家还有目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主张加强马列主义的学习,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什么理由不去踏实认真地读读马列书呢?(二)做个群众官。在陈云同志对密切联系群众这一问题的众多论述中,贯穿着一条红线:为人民“当差”。党是人民的党,国是人民的国。离开了人民,我们什么都没有。陈云是革命的重要领袖,知道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是人民的勇敢牺牲,成就了新中国;他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深知在一穷二白的中国,是人民的忘我付出,造就了今日国家之强大。所以,在他看来,党、党员、党的各级干部,无论位置有多高,无论权力有多大,无论有过怎样的成绩和贡献,都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条最高准则,都要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兵。忘记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党的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就根本不配是党的干部。今天的中青年干部成长在和平年代,大部分人从学校走向办公室。在他们当中,真正了解基层,对广大劳动群众有真挚感情的人,为数不多。这跟在革命年代,与人民并肩作战而成长起来的干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加强他们对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性的学习,是有其迫切性的。像陈云同志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对密切联系群众既有深入、系统的理论思考,自身也是实践密切联系群众的楷模,所以我们现在学习陈云同志,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三)随身带镜子。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党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像一个人随身带着一面镜子,经常拿出来照一照,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之所在,快速有效地加以解决。陈云同志在他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岁月里,随时都带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镜子,强调它对党和国家重要性。对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他们更应如此。到今天,我们党已经执政六十多年了,经历了许多曲折,克服了许多困难,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强大。但是,这不意味着党自身的建设已经达至完美;毋宁说,随着中国社会发生诸多深刻的变化,党自身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空前地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来自客观的观察者的理性、富有建设性的批评,会很好地推动党改进各方面的工作;而来自党内的自我批评,亦即对问题和错误的自我觉察、自我剖析及自我改正,其意义更是非凡。所以,让新一代的干部学习、了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是在思想上和现实中,像陈云同志那样始终带着一面镜子,必然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及时发现错误,避免小错酿成大错。(四)当权要民主。陈云同志说过:“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3]P197-198这是他对民主集中制问题认识的精髓。民主与集中,对党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可偏颇其一。革命年代,我们需要严格的纪律和集中,保证党的团结与稳定,需要充分的民主自由,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以赢得革命、夺取政权。和平年代,它们仍旧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成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加强纪律建设,批评教育思想上松懈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效抑制不良风气的蔓延,严厉惩治腐败堕落分子,尽一切可能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其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依然需要集中,避免因为权力的分散而带来的资源配置上的浪费,确保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后,民主是新时代的根本。随着教育的发展、知识的普及还有信息传播广度与深度的空前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如何使用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意愿愈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当权要民主”成了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要求。陈云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有很大的帮助。各地、各区域和各个行业的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是党赋予的,不属于个人。他们还应该知道:权力的行使有着严格的规定,行使者必须接受严格纪律的有效约束。最重要的,他们必须认识到: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排他性的,人民有权力共享这种权力;共享不是去平分权力,而是要干部真心接受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监督,同时党要确保人民可以充分地行使监督。[参考文献][1] 江泽民.在《陈云文选》(1—3卷)、《陈云》画册出版发行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1995-06-14.[2] 黄步琪.论陈云党风学说[J].浙江社会科学,1995(4).[3] 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 陈云.陈云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陈云.陈云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柳建斌.陈云关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贡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8] 周文彰.读一点马列经典[N].学习时报,2011-01-09.